摘要
西昆仑塔什库尔干铁矿带是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的铁矿带之一,目前已发现铁矿床(点)30余处。在对塔什库尔干地区地质背景分析基础上,剖析赞坎铁矿床和喀来子钡-铁矿床地质和成矿特征,总结沉积变质型铁矿和喷流沉积型铁矿的成矿模式和控矿因素。两种类型铁矿的产出严格受地层控制,并呈层状和条带状产出于特定时代和岩性的层位中。沉积变质型铁矿控矿地层为古元古界布伦阔勒群,喷流沉积型铁矿的控矿地层为下寒武统。岩浆岩和构造对铁矿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为后期改造破坏和铁矿局部富集。通过对铁矿形成的地质特征和控矿因素分析,结合磁异常和遥感铁异常等综合成矿信息,认为研究区东南部具有较好的成矿条件并圈定铁矿勘查区。勘查区出露地层主要为古元古界布伦阔勒群,遥感强铁化蚀变发育广泛。勘查区内分布C-99-13正磁异常,△T最高值为309 nT。古元古界布伦阔勒群地层、航磁异常和遥感铁化蚀变三者的套合关系显示勘查区具有较好的找矿潜力,可作为下一步找矿重点工作区。
Abstract
The Taxkorgan Iron Ore Belt in the Western Kunlun region of Xinjiang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iron ore belts in the western part of China, with over 30 identified iron deposits. Based on the geological background analysis of the Taxkorgan region, the geological and ore-form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Zankan and Kalaizi iron deposits are analyzed. The mineralization model and controlling factors of meta-sedimentary iron deposit and sedimentary exhalative iron deposit are summarized. The production of both types of iron deposits is controlled by stratigraphy and occurs as stratiform structure at specific periods and lithology. The controlling strata for metasedimentary iron deposits are the Upper Proterozoic Bulunkuole Group, while for sedimentary exhalative iron deposits, the controlling strata are the Upper Cambrian. The control by magmatic rocks and structures on ore bodies is mainly manifested in later alteration and destruction, leading to localized enrichment of iron or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controlling factors of iron deposit, coupled with comprehensive information such as aeromagnetic anomalies and remote sensing iron anomalies, 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southeastern part of the study area has favorable ore-forming conditions, and an iron ore exploration area is delineated. The strata is mainly the Upper Proterozoic Bulunkuole Group in the iron ore exploration area, with widespread development of remote sensing iron anomalies. The C-99-13 positive aeromagnetic anomaly distributes in the iron ore exploration area, with the maximum △ T value reaching 309 nT. The overlapping relationship among the Upper Proterozoic Bulunkuole Group strata, aeromagnetic anomalies, and remote sensing iron anomaly indicates that the southeastern part of the study area has good mineral exploration potential.
0 引言
新疆塔什库尔干地区地处西昆仑构造带和羌塘构造带两个二级构造单元结合带的西南侧,主体位于羌塘构造带的三级构造单元——塔什库尔干 —甜水地块(肖文交等,2000;董连慧等,2010)。随着该地区铁矿勘查取得重大突破,近年来陆续发现了一系列铁矿床,包括老并、赞坎、喀来子和莫喀尔 4个大型铁矿床以及 30余个中小型矿床(点),成为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的铁成矿带之一。铁矿带整体呈北西—南东向,延伸超过 120 km。塔什库尔干地区铁矿床成因类型分为沉积变质型铁矿和喷流沉积型铁矿(张连昌等,2016)。沉积变质型铁矿形成时间为 2100~2500 Ma,主要赋存在古元古界布伦阔勒群,以赞坎铁矿和莫喀尔铁矿为代表。海底火山-喷流沉积型铁矿形成时间为 510~540 Ma,赋存于下寒武统,以喀来子、老并和叶里克为代表(冯昌荣等,2011;张连昌等,2015,2016;郑梦天等,2016; 丁明朋等,2018)。目前,该地区铁矿床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成因类型前人已做了广泛研究,但该成矿带的铁矿成矿规律、控矿因素以及未来找矿方向等方面研究仍然不足。因此,本文通过系统总结塔什库尔干地区铁矿形成的地质背景、铁矿的成矿特征和关键控矿因素,结合航磁异常和遥感铁化蚀变,对塔什库尔干地区铁矿带进行勘查区优选,为后续塔什库尔干地区铁矿研究和勘查提供一定依据。
1 地质特征
研究区位于新疆塔什库尔干—甜水地块,南西侧为羌北地块,北东与西昆仑地块相邻(图1a)(肖文交等,2000)。研究区的构造线呈北西—南东向展布,经历了多次构造岩浆活动,地层普遍受到区域变质变形作用的影响(毕华等,1999)。古元古界布伦阔勒岩群分布在研究区的东部,古生界—新生界地层主要分布在研究区西部和东北角(图1b)。古元古界布伦阔勒群与周围地层多以断层接触,可分为含铁岩段、斜长角闪片麻岩段、矽线石榴片麻岩-石英岩段、大理岩段 4 个岩段(冯昌荣,2013;朱辉等,2019)。含铁岩段主要为层状或条带状的磁铁矿、磁铁石英岩、含磁铁的黑云斜长片麻岩和斜长角闪片麻岩等。该岩群变质程度达角闪岩相,大多经历不同程度混合岩化作用(乔耿彪等,2015)。
区内构造较为复杂,构造变形强烈,断裂和褶皱构造发育。其中,断裂构造主要呈北西—南东向展布,主要断裂带倾向为 225°~240°,倾角约 70°。研究区中部和东北部地区还发育少量北东和近南北向断层。区内褶皱广泛发育,包括平卧褶皱、单斜褶皱、斜卧褶皱和叠加褶皱,古元古界布伦阔勒群在研究区内呈单斜褶皱产出。区内经历多次构造变形作用,使褶皱原始形态难以恢复(宋樾, 2019)。
岩浆活动在区内表现异常强烈,以多期次为特征,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侵入岩均较为发育(计文化等,2011;Jiang et al.,2013)。中生代岩浆活动最强烈,侵入岩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东部和南部地区,出露范围较广。元古宙和古生代侵入岩主要在研究区东北部出露,新生代侵入岩分布在研究区中部和西北角,出露面积较小。岩石性质方面以酸性侵入岩占绝对优势,其次为碱性岩,中基性岩出露最少。岩性包括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岩、英云闪长岩、正长岩、辉石岩、辉绿岩等(丁道桂等,2003)。
2 铁矿类型及典型铁矿地质特征
塔什库尔干地区铁矿分为两种成因类型(张连昌等,2016)。一是赋存在古元古界布伦阔勒群的沉积变质型铁矿,以赞坎、莫喀和吉尔铁克等铁矿床为代表,形成于 2100~2500 Ma(杨国林等,2015; 陈俊魁,2018a)。二是赋存于新厘定的下寒武统地层中的海底火山-喷流沉积型铁矿,形成时间为 510~540 Ma,以喀来子、老并和叶里克等铁矿床为代表(郑梦天等,2016;陈俊魁,2018b)。下文分别以赞坎铁矿和喀来子钡-铁矿为例总结两种成因类型铁矿的基本特征。
2.1 赞坎铁矿床
赞坎铁矿床赋存于古元古界布伦阔勒群,矿区内布伦阔勒群分为 4个岩性段(图2)。铁矿体产于第三岩段和第四岩段。其中,Ⅰ号矿体产于第三岩性段中,其主要岩性为斜长角闪片岩;Ⅲ、Ⅳ、Ⅴ号铁矿(化)体产于第四岩性段,其主要岩性为斜长角闪片岩、硅质岩和角闪斜长片岩(图3)。矿区断裂主要呈北西—北东向延伸,矿体及围岩发育较多的次级小型褶曲和层间滑动构造。矿区内花岗岩、霏细斑岩和闪长岩脉侵入于布伦阔勒群。
赞坎矿区发现 13 条磁铁矿体,Ⅰ、Ⅲ、Ⅳ、Ⅴ号矿体为主要矿体。矿体产出严格受地层控制,呈层状、似层状和透镜状,走向北东—南东,倾角变化大,约为 30°~70°。矿体长度 300~6000 m,厚度 50~100 m,TFe 平均品位为 28.12%。Ⅰ号和Ⅲ号矿体为区内主要的高品位铁矿段(mFe>50%),高品位铁矿段长度分别为1500 m和300 m左右。高品位铁矿石资源储量约占整个矿区铁矿石储量的 30%。高品位的致密块状矿石和条纹—条带状矿石,与低品位的条带状矿石和浸染状矿石呈渐变过渡关系。
矿区内磁铁矿石构造主要为条纹—条带状,次为浸染状和块状,主要发育石英-磁铁矿、角闪石-磁铁矿的含铁建造类型组合。矿石矿物为磁铁矿和少量赤铁矿、黄铁矿、褐铁矿、辉钼矿和黄铜矿,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角闪石、少量方解石、阳起石、透辉石、透闪石、黑云母、电气石、绿泥石。
2.2 喀来子钡-铁矿床
喀来子钡-铁矿赋存于下寒武统,地层总体可划分为 6 个岩性段。其中,第一岩性段主要岩性为含石榴石二云石英片岩,发育矿区规模最大的Ⅱ号磁铁矿-重晶石矿带;第二岩性段主要岩性为二云石英片岩和硬石膏,发育Ⅰ、Ⅲ、Ⅳ号磁铁矿带。第三岩性段岩性组合为黑云斜长片麻岩、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和含磁铁矿大理岩,赋存Ⅴ和Ⅵ号大理岩型磁铁矿带。喀来子矿区构造较为发育,矿体受北东向倾斜的单斜构造控制,倾角 25°~40°。断层发育有北西-南东走向和近南北走向两组,表现为压扭性特征。黑云母花岗岩分布在矿区西部,角闪岩脉多顺层产出(图4,图5)。
喀来子矿区共发现 7 条规模较大的矿带和矿体,呈层状和似层状,明显受地层层位控制。矿体长度400~2000 m,厚度5~200 m,矿石磁铁矿品位为 10%~45%,重晶石品位为 10%~85%。多数矿体走向呈北西—南东向,矿区西部倾向南西,东部倾向北东。矿区内最主要的Ⅱ号矿带进一步划分为7个小规模矿体,主要发育磁铁矿-重晶石矿。Ⅰ、Ⅲ、 Ⅳ号矿体主要发育大理岩型磁铁矿,Ⅴ和Ⅵ号发育大理岩型磁铁矿和石英型磁铁矿。
喀来子钡-铁矿的矿石构造为条纹-条带状构造、浸染状构造、块状构造和角砾状构造。矿石类型主要分为磁铁矿-重晶石、大理岩-磁铁矿、白云母-石英-磁铁矿和硬石膏-硫铁矿含矿建造类型。矿石矿物主要为重晶石和磁铁矿,其余金属矿物还包括方铅矿、闪锌矿、赤铁矿和少量的黄铜矿,脉石矿石包括硬石膏、石英、白云母及碳酸盐矿物和少量角闪石、石榴石、阳起石和绿泥石。

1—第四系;2—下白垩统下拉夫底群;3—中下侏罗统龙山组;4—上二叠统空喀山口组;5—下二叠统加温达坂组;6—中石炭统恰提尔群;7— 中石炭统库尔良群;8—下志留统温泉沟组;9—中下奥陶统冬瓜山群;10—下寒武统;11—古元古界布伦阔勒群;12—古近纪正长岩;13—古近纪正长花岗岩;14—白垩纪二长花岗岩;15—白垩纪石英闪长岩;16—白垩纪花岗闪长岩;17—白垩纪英云闪长岩;18—三叠纪花岗闪长岩;19 —二叠纪二长花岗岩;20—志留纪辉绿岩;21—奥陶纪石英闪长岩;22—奥陶纪石英二长闪长岩;23—中—新元古代辉石岩;24—元古宙二长花岗岩;25—元古宙花岗闪长岩;26—地质界线;27—断层;28—大型铁矿床;29—中型铁床床;30—小型铁矿床;31—铁矿点
2.3 铁矿床成矿模式
2.3.1 古元古代沉积变质型铁矿
古元古代时期,塔什库尔干地区海底火山活动频繁,形成以富Fe的基性—超基性岩为主的火山盆地(冯昌荣,2013)。由于海底热液的对流循环作用,大量成矿物质从新生的火山岩中被萃取出来并溶解于海水中。海底洋流的驱动使含铁流体运移到浅海区并伴随陆源碎屑物质混入,在氧化-还原界面附近沉淀从而形成条带状磁铁矿层(张连昌等,2016)。由于塔什库尔干地区构造和岩浆活动强烈,原始沉积铁矿层形成后经历了明显的区域变质作用和后期岩浆活动的影响。区域变质作用使原始地层和铁矿层发生变形变质,磁铁矿层形成褶曲,且促使部分磁铁矿发生重结晶作用。后期岩浆岩侵入使岩体和矿体接触部位发生不同程度的矽卡岩化和铁的再次富集从而形成高品位矿石,如赞坎铁矿高品位铁矿段产出于霏细斑岩附近,并发育矽卡岩化、黄铁矿化、碳酸盐化及阳起石化等(图6) (Li et al.,2022)。

1—第四系;2—下志留统温泉沟组a段:石英岩;3—下志留统温泉沟组b段:大理岩,局部夹变质石英砂岩、石英角闪片岩;4—下志留统温泉沟组c段:变石英砂岩;5—古元古界布伦阔勒群a段:斜长角闪片岩,夹少量的黑云母石英片岩;6—古元古界布伦阔勒群b段:褐铁矿、黄钾铁矾化斜长角闪片岩;7—古元古界布伦阔勒群c段:斜长角闪片岩,偶见石榴石和黄铁矿等矿物;8—古元古界布伦阔勒群d段:斜长角闪片岩,黑云母石英片岩,硅质岩和角闪斜长片岩;9—花岗岩;10—霏细斑岩;11—闪长岩脉;12—铁矿体;13—断层;14—地质界线;15—剖面位置及编号
2.3.2 早寒武世海相火山-喷流沉积型铁矿
喀来子—老并—叶里克早寒武世铁矿带发育在元古宙基底上,元古宙基底含有丰富的硅铁建造 (矿源层)(张连昌等,2016)。喀来子—老并—叶里克一带发育同生断裂构造,处于断陷盆地的构造环境。早寒武世时期,该断陷盆地受到伸展作用的影响,导致同生断裂活动从而促使海底热液循环对流,淋滤古元古宙基底中的铁和钡,喷流沉积作用使大量的铁质流体在海水中聚集,最终石膏-磁铁矿矿体和重晶石-磁铁矿矿体在早寒武世地层中沉淀(郑梦天等,2016)。铁矿床形成之后经历区域构造演化,含铁岩系发生深埋变质作用,矿体发生变质变形。燕山期中酸性侵入体,使已形成的磁铁矿体局部受到后期岩浆热液改造,在岩体与矿体接触带发生一定程度矽卡岩化(图7)(张哨波,2016)。


1—第四系;2—下寒武统含石榴石二云石英片岩;3—下寒武统二云石英片岩;4—下寒武统黑云斜长片麻岩和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5—下寒武统二云斜长片麻岩夹斜长变粒岩;6—下寒武统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7—下寒武统黑云斜长片麻岩和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8—含磁铁矿大理岩;9—硬石膏岩;10—硫化石英钠长岩;11—黑云母花岗岩;12—角闪岩脉;13—磁铁-重晶石矿体;14—磁铁-重晶石矿化体;15—断层;16 —地质界线;17—剖面位置及编号


1—火山碎屑沉积物;2—片岩、片麻岩;3—黑云母斜长片麻岩;4— 大理岩;5—石榴子石岩;6—黑云石英片岩;7—混合岩化斜长花岗岩;8—霏细斑岩;9—花岗片麻岩;10—磁铁矿体
3 铁矿控矿因素和多元找矿信息提取
3.1 控矿因素
通过总结区域成矿地质背景和典型铁矿床地质特征,区内铁矿床的形成和分布主要受地层、构造、侵入岩等因素的控制。塔什库尔干地区铁矿床产出主要受地层控制,并呈层状、条带状产出于特定时代和岩性的层位中。

沉积变质型铁矿赋存于古元古界布伦阔勒群,赋矿岩性为斜长角闪片(麻)岩、(黑云)石英片岩、黑云斜长片(麻)岩,主要发育石英-磁铁矿、角闪石-磁铁矿的建造类型。区域变质作用使原始地层和铁矿层发生变形变质,褶皱构造控制了矿体形态,磁铁矿层形成褶曲且促使部分磁铁矿发生重结晶作用。岩浆岩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为对早期已形成矿层进行改造,侵入岩体和矿体接触部位发生不同程度的矽卡岩化,并使部分铁矿体发生铁的再次富集形成高品位矿石。如赞坎铁矿高品位铁矿体在空间上与早寒武世霏细斑岩体关系密切(Li et al.,2022)。
喷流沉积型铁矿赋存于下寒武统,赋矿岩性为石英片岩、斜长片麻岩、石膏片岩、变石英砂岩和大理岩,主要发育角闪石-磁铁矿、石膏-磁铁矿、方解石-磁铁矿、磁铁矿-重晶石、大理岩-磁铁矿和少量硫铁矿-磁铁矿等含矿建造类型。受区域变质作用的影响,区内形成一系列宽缓褶皱、单斜褶皱,矿体与赋矿岩层一起发生变形作用,因此这些褶皱控制了矿体形态。一般在背斜倾伏转折端虚脱部位和向斜核部处,矿体厚度增大、品位也相对增高。如老并铁矿 7 号矿体发育在向斜核部,厚度和品位均有所增加(陈曹军等,2011)。岩浆岩对喷流沉积型铁矿控制作用也主要表现为对已形成矿体的后期改造作用,侵入岩接触矿体部位发生不同程度的矽卡岩化。
3.2 航磁异常特征
研究区发育一条北西向正磁异常带,该异常带为在较稳定的磁场背景上叠加了新-C-99-11、12、 13共3个局部异常,异常强度一般为150~300 nT,最高为 558 nT,梯度变化为 20~30 nT/km(图8)。各局部异常总体具有北东侧梯度变化大、伴生有负磁异常,而西南部梯度变化小的特点,局部异常多峰叠加明显。异常区主要出露古元古界布伦阔勒岩群变质岩系和少量酸性岩体,中基性侵入岩体不发育。物性资料表明,片岩、片麻岩为远矿围岩时一般磁性微弱,磁化率值多在 50×10-5 SI 以下,因此该套变质岩系中磁异常主要与铁矿、含铁近矿围岩有关。
C-99-11 异常位于研究区北部,呈不规则椭圆状分布,沿北西—南东向展布,长 27.8 km,宽 11.8 km,面积约 248 km2。主要出露为东部的古元古界布伦阔勒群、下寒武统和西部的空喀山口组,侵入岩为古元古代二长花岗岩。该异常△T 值最低为 50 nT,最高为 379 nT。该异常区已发现了老并、叶里克、塔哈希、吉尔铁克等 10 余个铁矿床。根据各磁异常特征形态和强度规模,结合地质矿产特征,推断分析认为该磁异常与铁矿化关系密切。
C-99-12异常位于研究区中部,呈椭圆状分布,沿北北西—南南东向展布,长 11.4 km,宽 6.6 km,面积约 63.7 km2。主要出露古元古界布伦阔勒群,侵入岩为元古宙二长花岗岩。该异常△T值最低为 50 nT,最高为 214 nT。该异常区已发现赞坎铁矿、莫喀尔铁矿等4个铁矿床。根据各磁异常特征形态和强度规模,结合地质矿产特征,推断分析认为该磁异常与铁矿化关系密切。
C-99-13异常位于研究区南部,呈带状分布,沿北北西—南南东向展布,长 52.6 km,宽 4.6~16.6 km,面积约501.4 km2。该异常△T值最低为50 nT,最高为 309 nT。主要出露古元古界布伦阔勒群,侵入岩为元古宙二长花岗岩、白垩纪二长花岗岩和英云闪长岩。C-99-13异常区目前仅在北部发现 2个小型铁矿,但出露的地层和侵入岩与C-99-11和C-99-12类似,显示该异常区具有很大的找矿潜力。
3.3 遥感铁化蚀变信息提取
区内遥感铁化蚀变异常广泛发育,以密集分布为特征(图9),主要分布在古元古界布伦阔勒群、上二叠统空喀山口组上段以及附近的第四系区域(图10)。研究区北部河套沉积区的弱铁化蚀变应该是沉积碎屑中 Fe3+ 的反映,对找矿没有直接的指示意义。北部高海拔铁矿分布地区主要为弱铁化蚀变,强铁化蚀变分布相对较少,但在雪线区也有较明显的强铁化分布,这是由于高海拔雪覆盖区影响遥感蚀变信息的有效提取。虽然强铁化在研究区北部受雪覆盖的影响呈零星分布,但与铁矿床(点)套合良好,如赞坎铁矿和莫喀尔铁矿等大型铁矿床,说明强铁化对铁矿勘查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研究区南部虽然为高海拔地区,但受雪线影响相对较小,发育大量强铁化蚀变和少量弱铁化蚀变,因此这些强铁化蚀变的大量存在说明研究区东南部具有很大的铁矿勘查潜力。
3.4 综合信息分析
研究区内铁矿床成因类型主要为沉积变质型和喷流沉积型,分别受控于古元古界布伦阔勒群和新厘定的下寒武统(原布伦阔勒群)。区域变质作用和岩浆岩侵入均使已形成的矿体发生一定程度的改造。区域变质作用使矿体与赋矿岩层一起发生变形,在向斜核部等位置矿体局部厚度增大、品位也相对增高。后期侵入岩体和矿体接触部位发生不同程度的矽卡岩化,并使部分铁矿体局部发生铁的再次富集。航磁异常带与铁矿带较吻合,铁矿床分布在正磁异常内或与正磁异常相伴生的负磁异常梯度带。控矿地层、铁矿床(点)、遥感强铁化蚀变和航磁异常大致套合,为铁矿床勘查提供一定的依据(图10)。
图8研究区航磁异常图
4 勘查区圈定
通过总结塔什库尔干铁成矿带矿床地质特征和控矿因素,结合区域地质特征和物探磁异常信息,认为研究区东南部具有较好的成矿条件,可作为下一步找矿重点勘查区(75°31'35″E~76°3'37″E, 36°48'43″N~37°11'23″N)(图10)。勘查区出露地层为古元古界布伦阔勒群及少量第四系,布伦阔勒群在勘查区内的分布面积广,占勘查区面积的一半以上,第四系冲洪积层呈线状分布于沟谷。岩浆岩发育,主要出露白垩纪二长花岗岩、英云闪长岩和元古宙花岗闪长岩。区内受北西—南东走向的断裂控制,地质体呈北西—南东向展布,靶区北部发现叶南铜铁矿床和叶东铁矿床。遥感铁化蚀变异常发育广泛,密集分布,主要分布在古元古界布伦阔勒群区域(图11a)。

图9研究区遥感铁化蚀变图
勘查区内分布 C-99-13 磁异常,呈带状分布,沿北北西—南南东向展布,长 52.6 km,宽 4.6~16.6 km,面积约 501.4 km2。该异常△T 值最低为 50 nT,最高为 309 nT(图11b)。C-99-11 和 C-99-12 异常△T 值最高分别为 379 nT 和 214 nT,这 2 个异常区已发现老并、叶里克、赞坎、莫喀尔等10余个铁矿床。C-99-11异常区主要出露古元古界布伦阔勒群、下寒武统和上二叠统空喀山口组,侵入岩为元古宙二长花岗岩;C-99-12 异常区主要出露古元古界布伦阔勒群,侵入岩为元古宙二长花岗岩;C-99-13 异常区主要出露古元古界布伦阔勒群,侵入岩为元古宙二长花岗岩、白垩纪二长花岗岩。C-99-13出露的地层、侵入岩以及分布的航磁异常△T 值最高值均与 C-99-11 和 C-99-12 类似,而异常区目前仅在北部发现 2 个小型铁矿,显示该异常区具有较好的找矿潜力。综上所述,勘查区地质、磁异常和遥感铁化蚀变特征与赞坎和老并—喀来子铁矿带类似(表1),以及勘查区内地层、航磁异常和遥感铁化蚀变三者的套合关系显示该勘查区具有很好的铁矿找矿潜力。

图10研究区综合找矿信息图
1—第四系;2—下白垩统下拉夫底群;3—中下侏罗统龙山组;4—上二叠统空喀山口组;5—下二叠统加温达坂组;6—中石炭统恰提尔群;7— 中石炭统库尔良群;8—下志留统温泉沟组;9—中下奥陶统冬瓜山群;10—下寒武统;11—古元古界布伦阔勒群;12—古近纪正长岩;13—古近纪正长花岗岩;14—白垩纪二长花岗岩;15—白垩纪石英闪长岩;16—白垩纪花岗闪长岩;17—白垩纪英云闪长岩;18—三叠纪花岗闪长岩; 19—二叠纪二长花岗岩;20—志留纪辉绿岩;21—奥陶纪石英闪长岩;22—奥陶纪石英二长闪长岩;23—中—新元古代辉石岩;24—元古宙二长花岗岩;25—元古宙花岗闪长岩;26—地质界线;27—断层;28—大型铁矿床;29—中型铁床床;30—小型铁矿床;31—铁矿点;32—强铁化; 33—弱铁化;34—磁异常;35—勘查区
表1铁矿勘查区和典型矿床地质、航磁和遥感特征对比


图11勘查区综合找矿信息剖析图
a—勘查区综合找矿信息图;b—勘查区航磁异常图1—下白垩统下拉夫底群;2—中下侏罗统龙山组;3—上二叠统空喀山口组;4—下志留统温泉沟组;5—古元古界布伦阔勒群;6—白垩纪二长花岗岩;7—白垩纪石英闪长岩;8—三叠纪花岗闪长岩;9—元古宙花岗闪长岩;10—地质界线;11—断层;12—铁矿床;13—铜铁矿床;14—勘查区
5 结论
(1)塔什库尔干地区铁矿产出严格受地层控制。沉积变质型铁矿的控矿地层为古元古界布伦阔勒群,控矿岩性主要为斜长角闪片麻岩、黑云石英片岩、黑云斜长片麻岩。喷流沉积型铁矿的控矿地层为下寒武统(原布伦阔勒群),控矿岩性主要为石英片岩、斜长片麻岩、石膏片岩、变石英砂岩和大理岩。岩浆岩和构造对铁矿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为后期改造破坏和铁矿局部富集。
(2)本文预测的铁矿勘查区出露地层主要为古元古界布伦阔勒群,岩性为黑云石英片岩、二云石英片岩、斜长片麻岩和大理岩等。遥感铁化蚀变发育广泛,分布 C-99-13 正磁异常,△T 最高可达 309 nT。勘查区控矿地层、磁异常和遥感铁化蚀变三者良好的套合关系以及与赞坎和老并—喀来子铁矿带的类比研究指示勘查区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可作为下一步找矿重点工作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