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治多县地质遗迹评价与开发研究
doi: 10.20008/j.kckc.2024s2093
王朋 , 张远义 , 刘磊
四川省第三地质大队,四川 成都 611743
基金项目: 本文受青海省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治多县外业调查项目(QHCD-2019-244-包2)资助
Evalu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geological heritage in Zhiduo County of Qinghai Province
WANG Peng , ZHANG Yuanyi , LIU Lei
The 3rd Geological Brigade of Sichuan,Chengdu 611743 ,Sichuan,China
摘要
地质遗迹是指在地球演化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由于内外动力的地质作用,形成、发展并遗留下来的珍贵的、不可再生的地质自然遗产。治多县因未开展系统的地质遗迹调查,存在资源家底不清晰、缺乏整体评价等问题。在对治多县开展文化和旅游资源调查的基础上,本文基于治多县调查的数据与以往地质调查、研究成果的整合梳理,按照《地质遗迹调查规范》(DZ/T 0303-2017)将地质遗迹分为基础地质、地貌景观和地质灾害3大类、11类和19亚类80余处地质遗迹资源。从规模、形态、分布规律等方面总结了地质遗迹特征,并进行了综合评价,提出了开发建议。
Abstract
Geological heritage refers to the precious,non-renewable geological natural heritage formed, developed and left over due to the geological processes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dynamics during the long geological history of the earth's evolution Zhiduo County has not carried out a systematic geological heritage survey,there are some problems such as unclear resources and lack of overall evaluation.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cultural and tourism resources in Zhiduo County and the integration of the survey data and the previous geological survey and research results,the geological heritage is divided into more than 80 geological heritage resources in 3 categories of basic geology,geomorphic landscape and geological disasters,11 categories and 19 subcategories according to the "Specification for the Survey of Geological Remains"(DZ/T 0303-2017).The characteristics of geological relics are summarized from the aspects of scale,form and distribution,and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s carried out,and the development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0 引言
青海治多县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中,经历了各种地球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形成了大量的地质景观,包括冰川、湖泊、火山地貌等。其不仅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不可再生的自然遗产 (刘持恒等,2016陈斌等,2023)。据青海省人民政府官网显示,2017 年 7 月青海可可西里被评为世界自然遗产。据三江源国家公园官网显示,2021 年 9 月,设立三江源国家公园,治多县位于长江源园区,有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部、索加—曲麻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分区的一部分。
区内早期的地质科研工作始于 20 世纪 50—60 年代,青海省地矿局深入可可西里进行了 1:100 万的地质填图工作。70 年代开始中国科学院等单位对青藏高原进行了多次综合科学考察(李炳元, 1990)。90 年代初,国家科委等组成的科考队对可可西里地质特征、演化和自然资源做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张以茀和郑祥身,1996李炳元和潘保田, 2002)。80 年代起,治多县陆续开始进行了区域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查等地质工作。90年代,针对可可西里地区的活动构造与地震、蛇绿岩的形成环境、新生代火山岩特征、现代冰川发育特征等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研究。2016年,刘持恒等(2016)对青海可可西里的地质遗迹进行全方位的归类和评价,并探讨其地质演化过程。但治多县全域缺乏系统性的地质遗迹调查评价工作。本研究和梳理前人资料基础上,通过实地野外调查(王朋等,2020),对治多县的地质遗迹进行了系统性的分类和评价,提出了开发建议。
1 研究区地理、地质概况
1.1 地理概况
治多县地处青藏高原中部,青海省西南部,玉树藏族自治州中西部,即东经 89°23'~96°23',北纬 33°02'~36°16'。总面积80642 km2。县政府距省会西宁市 921 km,境内西侧有 G109 国道和青藏铁路穿过,东侧G215国道、S224省道穿境而过。
治多县地形以高原为主,地势高耸,地形呈西南高东北低,平均海拔在4500 m以上。属典型的高原大陆气候。冷暖两季,冷季长达近7个月,暖季只有5个月,气候比较干燥。年温差不大,日温差则较大,年均气温-0.3℃。降水量少,干湿分明,年均降水量397 mm。
境内山峦叠障,河流纵横,湖泊星罗棋布。河流多属长江水系,素有“三江之源”、“动物王国”、 “中华水塔”之称号。
1.2 区域地质背景
研究区所处区域大地构造位置属西域板块 (Ⅰ)和藏滇板块(Ⅲ)之间的可可西里—松潘残留洋、可可西里—金沙江晚古生代—早中生代缝合带及北羌塘—昌都陆块。区内构造以北西向为主,也发育有少量北东向和近东西向断裂。治多县位于昆南—羌北断裂系,其西北面紧靠东昆南断裂、布青山南缘断裂,向南为可可西里—金沙江断裂、乌兰乌拉湖—玉树断裂、章岗日松—囊谦断裂。
本区地层属巴颜喀拉—羌北地层区,巴颜喀拉山分区、西金乌兰—玉树分区和乌丽—杂多分区。出露地层有泥盆系—第四系(图1)。其中:中晚泥盆世为碎屑岩夹碳酸盐岩。早石炭世杂多群多为碎屑岩。石炭—二叠纪西金乌兰群为砂板岩、灰岩、火山岩三种组合。晚三叠世巴颜喀拉山群、结扎群为变砂岩夹板岩、火山岩、灰岩。白垩纪风火山群多为红色碎屑岩。古新纪渐新世多为碎屑岩。中新世多为泥岩和火山岩。
区内花岗岩发育,多以长条状及零星小岩体产出,以晚三叠世花岗岩为主,少量燕山期、喜马拉雅期花岗岩。主体沿西金乌兰—玉树北西西构造带呈狭长带状断续展布。主要为石英闪长岩、英云闪长岩,少量闪长岩。
2 地质遗迹类型与特征
按照《地质遗迹调查规范》(DZ/T 0303-2017) (国土资源部,2017),治多县主要地质遗迹资源分类见表1,地质遗迹资源分布见图2
2.1 地层、构造剖面
(1)地层剖面
在可可西里地区,始新世—中新世地层层序保留完整。主要有风火山、乌兰乌拉始新世—渐新世地层剖面,通天河渐新世地层剖面,在风火山和乌兰乌拉剖面出露完整的风火山群和雅西措群下部,通天河剖面出露完整的雅西措群,为河流-湖泊相的紫红色砂岩、泥岩互层,雅西措群底部见石膏。风火山群和雅西措群总厚度超过 5000 m(刘持恒等,2016)。雅西错群与风火山群呈整合接触。
1治多县区域地质图(据青海省地质矿产局,1997修改)
1—第四系上更新统冰川堆积和冲洪积;2—新近系中新统查保马组;3—新近系中新统五道梁组;4—白垩系风火山群;5—上三叠统巴颜喀拉山群、结扎群;6—中二叠统开心岭群;7—下石炭统杂多群;8—侏罗纪二长花岗岩;9—侏罗纪花岗闪长岩;10—三叠纪辉绿岩;11—地质界线; 12—断层;13—湖泊;14—冰川
(2)构造剖面
研究区发育多条活动断层,构造类型主要为北西西向断裂和褶皱,多数断层倾向北。
露头较好、分布面积较大、交通较方便的褶皱主要分布于登额曲、多彩曲河岸两侧等地。登额曲以褶皱群出现,大小褶皱数十个。其中登额曲褶皱 1最具代表(图3a),位于立新乡叶青村,为晚三叠世巴颜喀拉山群板岩组砂岩与板岩互层段,层理明显。此处岩层形成多个连续的层间斜歪复式褶皱景观。褶曲景观出露宽约 500 m,高度为 10~100 m。
可可西里地区的多数近代变形以走向滑移断裂为主,局部地区有正断裂分布。其活动断裂主要有3条,由北至南分别是昆南活动断裂带、勒斜武担湖—太阳湖活动断裂、西金乌兰湖—五道梁南活动断裂(叶建青,1994)。其中昆南断裂,其西侧发育在布喀达坂峰南侧,向东延伸至库赛湖北岸,昆仑山口南,断裂全长约 250 km,断裂带宽 2~4 km,断裂之南为中上三叠统甘德组及巴颜喀拉群(叶建青,1994)。
2.2 重要化石、岩矿石产地
(1)重要化石产地
可可西里西金乌兰—蛇形沟和扎河地区的蛇绿混杂岩带中的硅质岩有早石炭世早期—中期、早 —中二叠世的放射虫组合(边千韬等,1997段其发等,2006)。表明甘孜—理塘结合带西段于中二叠世发生了显著的扩张,形成了深水盆地(段其发等, 2006)。
(2)重要岩矿石产地
目前青海南部新发现的唯一一个与古特提斯火山作用有关的大型矿床。矿体产于晚三叠世巴塘群火山岩地层中,赋矿围岩为英安质凝灰岩。矿化类型以块状及浸染状铜铅锌矿化和纹层状及星点状铜矿化为主,其次为细脉状铜铅锌矿化等(徐佳富等,2016)。多彩铜铅锌矿床共圈出 24 条铜多金属矿体,矿体一般呈层状、似层状及透镜状。单个矿体长 50~3900 m,厚 0.89~19.92 m,Cu 品位 0.31%~2.34%;Pb 品位 0.52%~2. 08%;Zn 品位 1.21%~2.13%(徐佳富等,2016)。
2.3 岩土体地貌
研究区以碳酸盐岩地貌(岩溶地貌)为典型代表。主要分布于多彩乡、索加乡的高寒岩溶地貌景观。由于该地区地层经构造运动(高原隆升),形成断层,岩石中节理、裂隙发育,后期经过千百万年的水流冲蚀、风化等外动力的作用,灰岩形成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峰丛、峰柱、崖壁、石芽、“骆驼石”、 “蟾蜍”等碳酸盐岩地貌。主要有格萨尔点将沙盘 (图3b)、格萨尔天然石桥(图3c)、君曲村骆驼石(图3d)、切改荣峡谷佛像石(图3e)等地貌景观。
1主要地质遗迹资源分类
(1)格萨尔点将沙盘
位于多彩乡聂恰曲东北侧,天然沙盘东西长约 3600 m,南北宽约 670 m,当地人称之为“众神山微缩模型”。相传格萨尔王在征战时用十九颗石子在草地上点出了征战略图,并令三十员大将西域魔国,格萨尔在唱词中赞美岭国的神山圣水时,眼前顿然出现了“众神山微缩模型”形成了这一壮观的景象,从此就有了“神山赞”的千古绝赞。
(2)风火山碎屑岩地貌
为晚白垩世风火山群灰紫色粉砂岩夹砾岩构成的山体。分布面积较大,风火山整体颜色为红色,并生长有少量植被,翠绿的植被与红色的土层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为研究青藏高原演化提供了重要支持。
2主要地质遗迹资源分布图
1—地层剖面;2—褶皱;3—断裂;4—古生物群化石产地;5—典型矿床类露头;6—碳酸盐岩地貌;7—碎屑岩地貌;8—河流;9—湖泊;10—湿地;11—泉;12—火山机构;13—火山岩地貌;14—古冰川遗迹;15—现代冰川遗迹;16—峡谷;17—地裂缝;18—崩塌;19—泥石流
2.4 水体地貌
主要分布于通天河、聂恰曲沿岸以及可可西里生态保护区区域,有河流、湖泊、湿地、温泉等,气候宜人,资源的品级较高,可观赏性强,是治多县重要的生态旅游资源。典型代表有:
(1)万里长江第一湾(治多)
位于立新乡叶青村,其是通天河由于侧蚀作用形成的一个“Ω”型大拐弯(图3f)。河谷横断面呈 “U”形,河段有多个洄湾,河段南侧较为陡峭,山顶有观景台;北侧为略开阔的草地及原始柏树林,树龄 100年左右。河流弯曲系数约 6,长约 8 km,河面宽 100~200 m,流量约每秒 400 m3,深度约 4~7 m。特别适合发展生态旅游,观赏野生动物等旅游项目。
(2)卓乃湖
位于可可西里,湖区每年 7、8 月份是可可西里藏羚羊繁衍、产仔的最主要区域。湖区呈蝌蚪状,水位4752 m,最长18 km,最大宽13 km,水域面积为 158.25 km2
(3)新青峰沸泉群
位于可可西里太阳湖东北 15 km,有一系列热泉泉眼和硫磺喷气孔。热泉最高水温达 90℃,沸泉群由150余个喷气冒水泉眼组成。单一泉口直径仅数十厘米,喷气泉眼气柱可达4~5 m高,较为壮观,气味略带硫磺味;沸水泉眼,水线清晰,喷射高度为 30~50 cm(叶建青,1994)。
还有邦涌湿地(图3g)、通天河(图3h)、聂恰曲 (图3i)、楚玛尔河等品级较高的水体地貌景观。
2.5 火山地貌
可可西里地区自中新世以来火山活动十分活跃,在其西北部保存了大量的火山遗迹。火山岩基本沿近东西走向大型逆冲-走滑断裂带分布,勒斜武担湖至大帽山一段出露最好。火山地貌形态主要为典型的平顶方山和残留火山锥状体(刘持恒等,2016)。火山岩呈熔岩被、熔岩台地、熔岩残丘、熔岩阶地和次火山弯隆产出,海拔 5000 m 左右,面积多为数至数十平方千米,厚度多为数十米。不少火山机构保持完好,在熔岩台地中有许多低洼的火山口,火山口直径数十米至数百米,熔岩呈辐射状围绕火山口分布(江东辉等,2008)。主要岩石类型是粗面安山岩。可可西里新生代火山岩是始新世以来,青藏高原北部由碰撞、挤压作用转换为走滑、拉张作用的结果。
3地质遗迹照片
a—登额曲褶皱;b—格萨尔点将沙盘;c—格萨尔天然石桥;d—君曲村骆驼石;e—切改荣峡谷佛像石;f—万里长江第一湾(治多);g—邦涌湿地;h—通天河治曲通段网状水系;i—聂恰曲与通天河交汇处
2.6 冰川地貌
现代冰川主要分布在可可西里昆仑山、唐古拉山及零星分布的东岗扎日、马兰山等海拔6000 m左右的高山上,区内冰川主要为大陆性现代冰川,形态保存完整,具有顶部平缓,周围伸出众多大小冰舌的典型冰帽冰川形态。可可西里地区发育现代冰川 437 条,覆盖面积 1552.39 km2,是该区众多河流和湖泊水体的重要补给源泉(李世杰,1996)。最具代表性冰川是布喀达坂峰冰川,呈近东西向分布,东西长约 30 km2,南北宽约 20 km2,尾宽 3000~4910 m。
2.7 构造地貌
治多县有大面积的碳酸盐岩分布,由于地壳的抬升和断裂活动、流水的侵蚀、冰川的刨蚀和改造作用形成峡谷,特别是在高海拔地区,形成了较多独特的高寒岩溶景观。以烟瘴挂大峡谷等为代表。
烟瘴挂大峡谷位于索加乡牙曲村。根据中国国家地理显示,宽达数公里的通天河辫状河道被冬布里山阻挡,形成10余公里长的万里长江第一个峡谷—烟瘴挂大峡谷。峡谷中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成就了长江最神奇壮美的峡谷。峡谷底最宽约 500 m,最窄处约 50 m。峡谷内雪豹的种群密度是世界最高的,仅在 40 km2 的范围内,有9~14只个体。
2.8 地震遗迹
1920 年以来可可西里单位面积上的地震频次是青海全省平均值的 3 倍,是青海省中强地震的主要发震场所(叶建青,1994)。主要集中在昆南活动断裂及可可西里—金沙江断裂附近。
据昆仑山世界地质公园官网显示,2001年11月 14 日发生于昆仑山口西的 8.1 级大地震,由昆仑山左旋走滑断裂引起,形成的地表破裂带规模宏大,长达 450 km,宽数米到数百米。是迄今为止中国大陆唯一、世界罕见且保存最完整、最宏伟、最壮观的地震地质遗迹。
2.9 地质灾害遗迹
区内地质灾害危害较为严重,主要类型为泥石流、不稳定斜坡、滑坡、崩塌、多年冻土等,其中以泥石流和不稳定斜坡灾害为主,主要分布于东部人口集中和工程活动强烈的立新乡河谷及其省道 S308 高切边坡地带。冻土分布广泛,其影响和破坏最大,以扎河乡和青藏公路沿线最为严重(逯克思, 2016)。
(1)达儿它崩塌
位于加吉博洛镇日青村。曾在 2007年 11月 30 日发生崩塌,造成 17 只羊 30 头牛死亡,及房屋半毁,当时直接损失11万。该崩塌微地貌为一山间峡谷,崩塌体长 800 m,宽 500 m,厚度约 10 m,崩塌体为石炭纪灰岩,多处岩体呈直立、临空状。该崩塌稳定性差,易发生危岩体崩塌(逯克思,2016)。
(2)亚龙沟泥石流
亚龙沟位于加吉博洛镇北侧,汇入聂洽河。地貌为高山峡谷,相对高差 1000 m。1998 年 7 月降雨,洪水漫过沟道,致时距西侧约 1 km 处的住户 25 户房屋半毁和街道淤埋,直接经济损失150万元,后来进行了工程治理。该泥石流为中型泥石流,处于发展期,其危害性大(逯克思,2016)。
3 地质遗迹评价
3.1 科学科普价值
典型地层剖面、大型断裂、蛇绿混杂岩带及火山地貌对研究古特提斯构造域及青藏高原北部隆升具有重要科学意义;断裂及地震遗迹对研究天然地震机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高海拔、高密度的湖泊、冰川遗迹对研究青藏地区及全球的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可可西里地区的地质遗迹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意义。登额曲褶皱景观群规模大、露头好、交通便利,是一处较好的科研、科普和地学教育场所。
3.2 典型稀有价值
可可西里断裂,湖泊、冰川最具典型性及稀有性,与国内同类典型对比,其具有形成海拔高、规模大、密度高的特点,达到国家级。在国内同海拔地区少见,在青海省罕见。
碳酸盐岩地貌、火山岩地貌、典型剖面地质遗迹属省级。碳酸盐岩地貌属典型的高寒岩溶地貌,呈北西—南东向分布,主要位于索加乡、多彩乡,具有海拔高、分布面积广、单体景观多等特点。
3.3 美学观赏价值
区内保留着布喀达坂峰南坡冰川,卓乃湖、西金乌兰湖等原始自然景观,有雪山、湖泊,有草地、藏羚羊,构成一幅壮观秀美的天然画卷。烟瘴挂大峡谷、格萨尔点将沙盘为代表的高原岩溶地貌,千奇百怪、形态各异,形成峰丛、峰柱、崖壁、石芽、“骆驼石”、“蟾蜍”等地貌景观,不禁让人停驻观赏,感叹大自然之鬼斧神工。
3.4 地学文化旅游价值
区内文化和旅游资源丰富,地质遗迹资源特色突出、优势显著,具有区域独特性。独有的自然地理位置孕育了嘎嘉洛文化、格萨尔文化、歌舞文化以及嘎嘉洛游牧文化。包括了贡萨寺文化旅游景区、“嘉洛十景”等人文景观,以及康巴拉伊、嘉洛婚俗、康巴谚语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治多县城附近区域文化和旅游资源丰富、组合较好、聚集度高、交通便利,地学文化旅游发展潜力较大。
4 资源开发建议
(1)主打3个品牌4个重点景区
根据治多县的文化旅游资源和地质遗迹特色,结合客观实际,建议打造 3 个品牌:万里长江第一县、珠姆故乡、动物王国。建设 4 大重点景区:长江源冰种探险旅游景区、索加野生动物观赏区、贡萨寺文化旅游景区、可可西里生态旅游景区。治多县有长江上的第一个峡谷和万里长江第一湾,亦是格萨尔王妃嘉洛·森姜珠姆的故里,保留有大量的“嘎嘉洛文化”遗迹,有可可西里众多的冰川,也有藏羚羊、雪豹、藏野驴等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比较适合开展冰种探险、野生动物观赏、文化旅游等项目。
(2)打造叶青地质文化村
叶青村,是青海、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有登额曲褶皱景观群、万里长江第一湾(治多)等地质遗迹,登额曲两岸有多处岩画、石器等历史遗迹,登额曲到通天河的白度母文化及通天河边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贡萨寺旧址宗教文化,历史文化价值和开发利用价值较高,资源点较多,聚集度较高。可设计地质科普研学旅游项目及路线,建设历史遗迹点,发展特色游牧文化体验,不断完善景点相关配套设施,并借助网络,摄影展,推介会等,持续提升乡村生活品质和文化内涵,将其打造成地质科普、历史研学、旅游、游牧文化体验的地质文化村。
5 结论
(1)区内地质遗迹资源独特、丰富多样,分为基础地质、地貌景观和地质灾害 3 大类、11 类和 19 亚类80余处地质遗迹资源。
(2)区内主要地质遗迹对研究古特提斯构造域、天然地震机制、青藏高原北部隆升过程及全球气候变化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3)区内主要地质遗迹资源具有较高的科学科普价值、典型稀有价值、美学观赏价值和地学文化旅游价值。结合叶青村附近的知名文化和旅游资源,鼓励加大投资,建设叶青地质文化村,发展游牧文化特色产业和经济,助力乡村振兴。
注释
① 王朋,张远义,刘磊,杨颖悟,张毅.2020. 青海省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治多县外业调查)项目工作总结报告[R]. 玉树:西北综合勘察设计研究院,26-168.
1治多县区域地质图(据青海省地质矿产局,1997修改)
2主要地质遗迹资源分布图
3地质遗迹照片
1主要地质遗迹资源分类
边千韬, 郑祥身, 李红生, 沙金庚. 1997. 青海可可西里地区蛇绿岩的时代及形成环境[J]. 地质论评,43(4):347-355.
陈斌, 张成功, 杨林, 王文伟, 王亚曦. 2023. 自贡世界地质公园地质遗迹资源类型及评价[J]. 四川地质学报,43(S1):162-170.
段其发, 王建雄, 牛志军, 涂兵, 赵小明, 姚华舟. 2006. 青海南部治多县扎河地区发现中二叠世放射虫化石[J]. 地质通报,25(1/2):173-175.
国土资源部. 2017. 地质遗迹调查规范(DZ/T 0303-2017)[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胡东升. 1994. 可可西里地区湖泊概况[J]. 盐湖研究,2(3):17-21.
江东辉, 刘嘉麒, 丁林. 2008. 青藏高原北部可可西里地区新生代钾质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J]. 岩石学报,24(2):279-290.
刘持恒, 李江海, 崔鑫, 许丽, 范庆凯, 王辉, 张红伟. 2016. 青海可可西里地质遗迹及其构造演化[J]. 中国地质,43(6):2002-2215.
李炳元. 1990. 青海可可西里地区综合科学考察初报[J]. 山地研究,8(3):161-166.
李炳元, 潘保田. 2002. 青藏高原古地理环境研究[J]. 地理研究,21(1):61-70.
李世杰. 1996. 青藏高原可可西里地区现代冰川发育特征[J]. 地理科学,16(1):10-17.
青海省地质矿产局. 1997. 青海省岩石地层[M]. 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申开洪, 任利平, 吕国娟, 董卫东, 朱云峰, 彭江涛. 2022. 河南申家沟岩画谷地质遗迹特征、成因及资源潜力评价[J]. 矿产勘查,13(10):1568-1575.
王一凡, 张绪教, 张向格, 李俊磊, 袁晓宁, 王凯雅, 刘心兰, 王重歌, 饶昊舒, 刘江, 秦渊. 2023. 地质文化的价值及内涵挖掘: 以青海省化隆县阿河滩地质文化村为例[J]. 现代地质,37(5):1423-1434.
许龙, 黄宣东, 谭发, 郭超, 王超, 洪淳. 2023. 拟建南岭国家公园地质遗迹特征及综合评价[J]. 矿产勘查,14(12):2542-2554.
徐佳富, 李青云, 谭俊, 魏俊浩, 赵少卿, 詹小飞, 张飞, 刘颜, 甘觐荣. 2016. 青海治多县多彩铜铅锌矿床蚀变矿化分带性与成因类型[J]. 地质科技情报,35(6):167-176.
叶建青. 1994. 青海可可西里地区的活动构造与地震[J]. 高原地质,6(2):11-23.
张以茀, 郑祥身. 1996. 青海可可西里地区地质演化[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邓万明, 郑锡澜, 松本征夫. 1996. 青海可可西里地区新生代火山岩的岩石特征与时代[J]. 岩石矿物学杂志,15(4):289-298.
郑祥身, 边千韬, 郑健康. 1996. 青海可可西里地区新生代火山岩研究[J]. 岩石学报,12(4):530-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