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介绍了建国后资源环境国情地质调查工作的简要历史。详细介绍了截至 2022年底全国 1∶5万矿产地质调查,1∶5万、1∶10万、1∶20及1∶25万水文地质调查、1∶5万环境生态地质调查、地质灾害调查的完成面积和陆域国土面积的占比等工作程度数据。通过分析资源环境国情地质调查的工作程度数据,提出为了数据及时更新和提高服务质量,建议建立资源环境国情地质调查数据修测更新机制。
关键词
Abstract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a brief history of geological survey work of national conditions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after October 1949. This article provides a detailed introduction to the work level data in China as of the end of 2022 of 1∶50000 mineral geological survey,1∶50000,1∶100000,1∶200000 and 1∶250000 hydrogeological survey,1∶50000 environmental and ecological geological survey, geological hazard survey. Analyzing work level data of geological survey of national conditions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we propose one suggestion that it is very urgent to establish a mechanism for updating and revising geological survey data of national conditions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for the aim of timely improving service quality.
0 引言
地质工作既是经济建设的先行,又贯穿于长期建设的全过程,渗透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基础性地质调查是地质调查工作的根基,包括区域地质调查和资源环境国情调查。资源环境国情调查:包括能源、矿产、水、地质灾害、生态地质等,通过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调查,不断摸清资源家底、开发潜力和地质环境状况,为国家、为社会提供资源环境基本信息。
近年来,围绕国家重大需求,按照科技引领、统筹部署、突出重点、守正创新的原则进行部署,中国系统推进地质资源环境国情调查,开展能源和战略性矿产地质调查、水文地质调查、地质灾害调查等,资源环境国情调查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与成果,找矿支撑带动作用日益显现,对环境生态建设和地质灾害防治支撑作用起到明显成效,创新与服务能力不断加强(杜子图等,2005;郝俊峰等,2012;张广宇,2016;刘艳秀和董欣,2017;姜竹君,2022)。摸清资源环境国情调查工作现状与工作数据程度,不仅是科学编制国家地质工作规划的基础,也是年度地质调查工作部署的重要依据,对于促进地质调查事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资源环境国情调查程度分析
中国 1∶5万矿产地质调查与 1∶5万区域地质调查几乎是共同开展的。
1∶5 万矿产地质调查始于 20 世纪 60 年代初的 1∶5万区域地质测量与矿产普查工作;20世纪 60年代末 70 年代初开始开展 1∶5 万区域矿产普查,1∶5 万区域地质调查,1∶5万区域地质调查(矿产部分); 21 世纪初以后,出现矿产远景调查、战略性矿产远景调查、1∶5 万矿产远景调查、1∶5 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1∶5万矿产地质调查等,同时一些 1∶5万区域地质调查项目根据需要也有部分开展1∶5万矿产地质调查工作(邱曼和屈高龙,2018)。
全国 1∶5 万矿产地质调查完成面积 334.70 万 km2,占陆域国土面积的34.6%,其中,中央投入完成 211.90万 km2,地方财政投入完成 122.80万 km2(图1)。2018—2021 年,1∶5 万矿产地质调查完成量逐年降低,由图2可知,从 13.5 万 km2 降至 2021 年的 2.7万km2;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加大地质找矿力度带动下,2022年完成量增加至4.9万km2。

图11∶5万矿产地质调查完成情况

图21∶5万矿产地质调查近年完成情况
成矿区带1∶5万矿产地质调查完成面积238.78 万 km2,占成矿区带总面积的 52.8%,其中,中央投入完成 152.41 万 km2,地方财政投入完成 86.37 万 km2。
2 水文地质调查
1949年以后,原地矿部门先后组织开展了 l∶20 万水文地质普查和 1∶10 万农田供水水文地质勘察等;1999 年国土资源大调查实施以来,完成了主要平原盆地、西南岩溶区(吴慈华等,2015)等重点地区 1∶25 万水文地质调查。上述工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形成了大批高水平的调查成果,特别是 1∶20 万水文地质普查成果,成为经典之作。当前,中国地质调查局正在组织实施以 1∶5 万比例尺为主的水文地质调查及水资源监测工作。
全国1∶5万水文地质调查工作完成面积118.97 万 km2,占陆域国土面积的 12.3%,其中,中央投入完成 74.52 万 km2,地方财政投入完成 44.44 万 km2 (图3)。2018年至2022年1∶5万水文地质调查完成面积呈现高低震荡态势,2019年较高为 6.2万 km2,然后下降至 2021 年的 2.5 万 km2,2022 年完成量又增至4.92万km2(图4)。
全国 1∶10 万水文地质调查工作完成面积 285.48 万 km2,占陆域国土面积的 29.5%,其中,中央投入完成 219.91 万 km2,地方财政投入完成65.57万km2。

图31∶5万水文地质调查完成情况

图41∶5万水文地质调查近年完成情况
全国 1∶20及 1∶25万水文地质调查工作完成面积 696.31 万 km2,占陆域国土面积的 72.2%,其中,中央投入完成 692.49 万 km2,地方财政投入完成 3.82万km2。
全国 1∶25 万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工作完成面积 330.19 万 km2,占陆域国土面积的 34.2%,其中,中央投入完成 298.80 万 km2,地方财政投入完成 31.39万km2。
3 环境地质调查
1999年新一轮国土资源调查实施以来,部署了区域生态环境地质调查和专题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生态环境地质调查以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基本理论为指导,以查明环境地质条件为基础,重点调查大江大河流域、沿海地区、矿山地区等区域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及其产生原因、变化趋势。2000年以来中国地质调查局陆续部署并完成了 31 个省(市、自治区)的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估工作,西北、东北、华北、华东、西南、中南6大区域不同类型矿产开发环境地质研究项目,小秦岭金矿带、晋陕蒙能源基地、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典型矿区环境地质问题详细调查以及矿山地质环境研究等工作。从 2004 年开始,中国地质大调查中部署开展了“全国主要城市环境地质调查评价”,计划逐步完成全国300多个地级以上城市的调查评价工作(孙锋,2011)。
全国 1∶5 万环境地质调查工作完成面积 82.24 万 km2,占陆域国土面积的 8.5%,其中,中央投入完成 72.84 万 km2,地方财政投入完成 9.41 万 km2(图5)。2019年至 2022年,1∶5万环境地质调查完成量呈降低趋势(图6),从 7.7 万 km2 降至 2022 年的 2.5 万km2。

图51∶5万环境地质调查完成情况

图61∶5万环境地质调查近年完成情况
全国 1∶25 万环境地质调查工作完成面积 179.37 万 km2,占陆域国土面积的 18.6%,其中,中央投入完成 153. 03 万 km2,地方财政投入完成 26.34万km2。
全国 1∶5 万生态地质调查工作完成面积 8.33 万 km2,占陆域国土面积的 0.9%,其中,中央投入完成7.18万km2,地方投入完成1.14万km2。
全国1∶25万生态地质调查工作完成面积30.65 万 km2,占陆域国土面积的 3.2%,其中,中央投入完成30.44万km2,地方投入完成0.22万km2。
4 地质灾害调查
建国以来,围绕青藏铁路、川藏铁路、三峡工程、南水北调、西电东送等重大工程选线选址及地质安全风险防控,组织开展了区域地质、水工环地质、第四纪地质、活动断裂、地质灾害和重大工程地质问题调查和工程应用研究。以支撑生态文明建设、服务民生为目标,建设和完善地质灾害信息系统,提升地质灾害信息服务水平,切实增强地质灾害防灾减灾能力推进地质灾害防治向“人防+技防”迈进。
在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统一组织部署,全国先后实施了三轮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作。 1999—2008 年,全国 30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2020 个山地丘陵区县(市、区)完成了 1∶10 万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2005—2020年,全国完成了1885 个县(市、区)1∶5 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2016 年以来,进一步强化了孕灾背景条件调查和地质灾害隐患识别。
全国1∶5万地质灾害调查工作完成面积460.97 万 km2,占陆域国土面积的 47.8%,其中,中央投入完成 176.78 万 km2,地方财政投入完成 284.19 万 km2(图7)。从近年 1∶5万地质灾害完成情况看,从 2018年以来地质灾害调查总体逐年增加(图8)。

图71∶5万地质灾害调查完成情况

图81∶5万地质灾害调查近年完成情况(2022年693个县级风险普查和1501个县级风险调查)
全国县市地质灾害调查工作完成面积 742.61 万 km2,占陆域国土面积的 77%,其中,中央投入完成411.89万km2,地方财政投入完成330.72 万km2。
5 资源环境国情数据需要不断更新
资源环境国情地质调查工作离不开野外地质数据的采集,高质量的基础数据是高效优质社会服务的基础。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已有 100 多年的公益性地质工作历史,表明了地质数据更新具有持续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因此,地质数据的采集与更新是国情地质调查的永恒主题,必须扎扎实实地进行全面系统的数据采集和更新,不断提高数据质量和数据精度。
鉴于原有的基础地质图件的理论和概念等比较陈旧,地质底图、部分区域物化探调查数据资料陈旧,数据测试精度低,新一代更为精密的仪器不断涌现,为数据更新提供了技术支撑;由于基础地质理论创新和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和方法手段的革新,致使资源环境国情地质数据也难以满足资源环境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结合国外的经验,中国 10~15 年基础地质数据及相关图件会有所更新(杜子图等,2014),因此,对我国的资源环境国情地质调查数据进行不断更新,也是必然的。
6 建议
资源环境国情地质调查数据修测更新,是一个关系到资源环境国情数据生命活力和服务质量的重要基本问题。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资源环境国情地质调查需要不断更新,对数据的要求都在不断地提高。“一次成图论”既不符合地质的认识规律,也满足不了国家经济建设日益发展的要求。一方面,由于地表覆土、植被、水体覆盖,地壳物质组成变化及地壳构造的复杂性,我们已经测制的国情数据不如地形测绘直观、准确;另一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陆续开展了 1∶20万、1∶5万、1∶25 万矿产地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和地质灾害等调查,跨度时间很长,在这 70 余年的过程中,地质理论、技术方法不断进步,标准规范不断更新。很多调查数据很难像地理数据一样通过先进的监测手段实时更新。现已经完成的国情数据迫切需要及时开展数据修测更新工作,因此我们建议需要尽快建立资源环境国情地质调查数据修测更新机制,及时尽早开展国情数据更新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