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地方地勘队伍改革——基于预算绩效管理的视角
doi: 10.20008/j.kckc.2024s2097
苏保涛
广东省核工业地质调查院,广东 广州 510800
Reform of local geo-prospecting units—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budget performance management
SU Baotao
Guangdong Nuclear Industry Geological Exploration Institute, Guangzhou 510800 , Guangdong, China
摘要
地方地勘单位改革的关键问题是实现地质工作公益性和商业性分离,改革的目标是促进地质事业高质量发展。在改革过程中要坚持3个有利于原则,即“有利于地质事业发展”“有利于找矿突破”“有利于地勘单位职工生活水平提高”。改革以提供公益性地质成果作为公益性和商业性地质工作分离的主要判断依据,实施方法是整合式改革模式。地质工作运行机制长期积存的问题,为改革工作的推进带来了种种挑战。本文以财政经费预算和预算绩效管理作为研究切入点,通过分析地方地勘队伍经费来源、绩效目标管理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为地方地勘队伍改革和地方地质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Abstract
The key problem of the reform of local geo-prospecting units is the direction for restructuring geological work system to separate commercial geological work from public geological work. The goal of the reform is to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geological work. In the process of reform, we should adhere to three favorable principles: "conducive to the development of geological work", "conducive to the breakthrough of prospecting" and "conducive to the improvement of the living standards of the workers in geo-prospecting units". The reform takes the public geological achievements providing as the main judgment for the separation of commercial geological work and public geological work. The implementation method is the integrated reforming. The long-term accumulation of geological work management mechanism has brought many difficulties for the promotion of reforming. Taking the financial budget and budget performance management as the starting poin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und source management and performance target of the local geo-prospecting units,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reform sugg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This paper tries to guaranteeing the reform of local geo-prospecting units and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local geological work.
0 引言
2000年地方地勘队伍属地化后,行政隶属关系发生了改变,职能定位也经历了全新变化。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完善,地方地勘队伍管理体制和地质工作发展机制改革久久为功,取得了一系列经验和成果,初步实现了公益性地质与商业性地质工作分开运行,各项地质工作质量持续提高,工作效率稳步提升。公益性地勘队伍数量和规模日益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一支规模适度、高效精干的地质队伍日益成型,持续在地方经济发展中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保障。
各省地质局作为当前地方地勘单位改革的主导部门,对省内地方地勘队伍开展了多轮合并调整,基本实现了对全省地勘队伍的统一领导。各省地质工作在自然资源厅管理领导,地质局负责组织实施的背景下,发展主要面临着公益性地质工作投入不足,矿产勘查市场发育不成熟,以及地勘队伍市场化转型动力不足等一系列问题。为破解各省地质工作改革发展面临的困局,实现地方地勘队伍在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服务支撑自然资源管理和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在增进民生福祉中发挥出更大作用,重构其管理体制势在必行。
本文以地方地勘队伍改革发展为研究对象,从财政经费预算及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的角度,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研究思路是提出当前地方地勘队伍改革过程中面临的职能定位问题,引入了绩效目标战略管理的方法,明确了地方地勘队伍工作任务为开展公益性地质工作为主,接着分析了地方地勘队伍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地方地勘队伍预算绩效管理的改进思路和方法。
1 地方地勘队伍改革现状分析
1.1 地方地勘队伍属地化改革
地方地勘队伍的改革定位,从国家政策层面可以追溯到199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地质勘查队伍管理体制改革方案》(国办发〔1999〕37号)和2000 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国家经贸委管理的国家局所属地质勘查单位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国办发〔2001〕2 号)。两份文件关于地勘队伍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推动公益性和商业性地质工作分离,改革的方法原则是中央和省一级保留一部分承担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地质勘查任务的骨干力量,并将其余地勘队伍逐步改组成按照市场规则运行和管理的经济主体;具体措施是成立中国地质调查局,归属原国土资源部管理,同时各省组建成立地质调查(勘查)院,归属原省国土资源厅或者省地质局管理;同时将原由国务院各部门管理的地勘队伍逐步移交省级地方政府,并逐步实行属地化、企业化改革。这次改革早已完成,并形成了原地质矿产部所属各省地质局、中国核工业总公司所属各区域核工业地质局以及国家经贸委管理的冶金局和这些局所属的地勘队伍,以及国家经贸委管理的煤炭局所属部分队伍(本文对上述地勘队伍统一简称地方地勘队伍)属地化管理格局。
上述地质局、核工业地质局、冶金局、煤炭局纳入省级政府部门序列管理,同时各地勘队伍继续归所属局管理,属省直事业单位。地方地勘队伍在后续发展过程中,陆续经历了两次国家层面的改革。
1.2 地方地勘队伍事业分类改革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 2011 年印发《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公报 2012 年第 12 号)要求,各省政府对所属地勘队伍实施了分类改革。在这轮改革中,各省属地方地勘队伍普遍选择了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性质。也即继续实施一方面通过财政拨款维持队伍基本运转,同时通过市场化经营弥补地质事业费不足的运营方式。
在划归地方后,地方地勘队伍加快地勘主业发展,拓展服务领域,积极融入地方经济,深化内部改革,经济实力和市场经营能力有了一定的提升,但由于受体制机制、外部环境等诸多因素影响,多数队伍仍然存在人均资产少、主导产业发展缓慢,历史欠账多、社会保障缴费不足和队伍人员结构不合理等诸多问题。尤其在运转机制方面一直存在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既要实行市场化运营,又要执行事业单位的管理机制。其决策管理均受到很强的行政干预和制度约束,既难以得到事业单位全额的财政拨款保障,真正回归公益性职能的履行,又难以确立以经济效益为目标导向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参与市场竞争,并逐渐演变成一种“两头均沾”的发展模式(王菁华等,2021)。客观而言,这种状况是地方地勘队伍在地勘市场化机制不成熟,自身发展积累有限,以及历史负担沉重状况下做出的合理选择。
1.3 地方地勘队伍在省级政府部门序列定位改革
地方地勘队伍正在经历的新一轮改革,是根据党的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从中央到地方持续推进的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文件针对公益性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思路是:区分情况实施公益类事业单位改革,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理顺同主管部门的关系,逐步推进管办分离,强化公益属性,破除逐利机制;主要为机关提供支持保障的事业单位,优化职能和人员结构,同机关统筹管理。在此政策背景下,整合式改革逐渐成为地方地勘队伍改革的主流模式,这种模式以促进地勘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出发点,明确地勘单位职责定位,实现事企分离,规范内部管理,打造规模合理、技术精干、保障有力的地勘队伍,确保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地质技术服务(王菁华等,2021)。
各省地质局作为这轮地方地勘队伍整合发展的当然核心,做的重要工作是确立自身在省级政府部门中的角色定位,发挥地质工作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这项基本职能,强化下属地勘队伍公益性属性,为更好地提供公益性地质成果提供组织管理保证。
1.4 地方地勘队伍整合式改革特点分析
地方地勘队伍改革是渐进式的整合改革,而不是简单的组织结构上的部门合并,也不是“手术刀式”的激进变革。其内涵主要包括4个方面:一是机构整合,即组织结构变革,重新确立地勘单位在各省公共服务中的战略定位;二是职能整合,健全部门职责体系,明确行政管理、公益性地质与市场经营的边界;三是制度整合,强化配套政策设计,提升治理能力和效率;四是技术整合,实现地质技术的专业整合,包括地质技术人才的集聚整合、专业设备的管理整合和地质技术资料的利用整合。
关于整合的 4 个方面的关系,这四者相辅相成 (吕志奎,2013)。地质局及所属地勘单位是职能的载体,如果地质部门职能不转变、不整合,仅有地方地勘队伍中的地质局、有色局、煤炭局和核工业局的简单合并,而对其职能不做调整,这当然达不到改革的预期效果。从另一角度而言,职能转变和整合有助于调整和优化机构设置。机构整合、职能整合后,地勘单位之间职能边界将更加清晰,各项地质工作实施只需要解决协调配合问题。因此,机构整合和职能整合,同时要配有制度机制整合,完善地质工作运行机制,推进地方地勘队伍部门之间协作。地方地勘队伍横向层面的机构整合、职能整合、技术整合,都需要有相应的制度机制设计。从目前地方地勘队伍改革的进程来看,职能整合与转变是核心,但需要更加注重制度整合和技术整合,以提高制度建设的质量和发挥专业技术的系统规模效应。
以广东省为例,广东省地质局先合并了广东省有色地质局及接收了广东省化工地质勘查院,最近又合并了广东省核工业地质局,已经完成了机构整合。当前广东省地质局整合的难点就在于整合后的职能定位,以及局层面合并后各地勘队伍的职能、管理机构及技术等方面的整合(赵腊平,2010)。进一步明确各地勘队伍的工作目标,加强队伍职能、技术、管理部门的整合,是其当前改革发展的关键。
2 地方地勘队伍整合发展后的绩效目标管理
2.1 地质工作的人民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人民性,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充分认识和发挥地质工作人民性价值取向,有利于解决地质工作在国民经济中如何定位,在当前复杂国际国内环境下地质工作如何改革发展,以及如何完善现代地质工作管理体制等一系列问题。
原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地矿部工作期间,提出地质改革要遵循的五条原则之一就是:要坚持责、权、利相结合,正确处理国家、企业、职工个人三者的利益,国家得大头,企业得中头,个人得小头(温家宝,2016)。地质工作的基础性、艰苦性、复杂性和经济风险属性,决定了其需要植根于国家和人民利益。地质工作的定位、改革发展必须以人民利益为中心。对于整合后的地方地勘队伍而言,在明确本身职能定位,理顺管理体制机制的过程中,要把握地质工作规律,明确地质工作“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核心问题,这样才有利于地质工作改革的推进和发展。
2.2 公益性地质成果的公共价值
公益性地质成果具有公共产品属性,主要是面向社会提供与地质工作相关的公共产品,主要表现在为社会提供基本的国土地质资料,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领域提供普遍的服务。现阶段我国公益性地质工作主要包括:区域性地质调查、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和远景调查、海洋地质调查及地下水资源远景或潜力调查评价、地质环境与灾害调查评价(监测)和专项防治等(雷传扬和汪雄武,2010)。开展公益性地质项目,并取得良好的地质工作成果,是公益性地勘单位履行公共职责的主要途径(李香菊,2002)。
公益性地质成果的公共价值可以从公众需求和政府部门供给的平衡和统一角度去衡量,但一般只能通过非货币化的计量方式去实现(包国宪和王学军,2012)。地质工作人员从事公益性地质工作,他们的劳动价值必然凝结于地质成果中,由于地质成果资料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其价值很难通过市场交易价值来体现,也就是地质成果客观上存在非货币计量性。地质成果资料的基础性和非货币计量性,是地质工作者价值创造不被政府和社会重视和认可的一个重要原因。
公益性地质成果公共价值可以从3个角度去理解:第一点是地质成果的生产投入,即地质部门的财政预算支出,通常体现为地勘队伍使用占有资源和利用财政预算资金支付的各项支出;第二点是地质部门提供公益性地质成果的价值,即地质成果的效益和效果,通常体现为地勘队伍预算绩效目标的完成程度;最后一点是公众愿意对地勘队伍提供地质成果支付的对价,通常体现为地勘队伍取得的财政预算收入。
2.3 地方地勘队伍改革后的预算绩效目标管理
根据马克 . 摩尔(Mark Moore,1995)提出的公共价值理论,政府部门的存续以取得政治信任和法律合法性为基础,其主要通过提供适当数量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实现其存在的目标。马克·摩尔在《创造公共价值——政府战略管理》一书中指出,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如果面临职能无法实现的困境,其应该采取积极的行动,一方面是重新确定工作目标,明确组织的愿景和使命,设立具体的战略,实现生产流程再造,用创新的管理和服务去创造公共价值,以实现政治信任和法律合法性。
地方地勘队伍实现社会信任和政策合法性,以创造公共价值为目标,通过在一定时期内提供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公益性地质成果为衡量标准。我国地方地勘队伍属地化管理后,地勘工作拨款主要以保基本运转为主,地质事业工作的开展通过申请各类专项资金来实现,但资金总体数量有限。而各级政府财政预算管理以传统的投入/产出为出发点,也即遵循一份财政投入,必然有一份公共产出的朴素理念。这种朴素的管理理念,通常以保障各个部门合理有效运转为尺度标准,而部门有效运转只是政府部门提供公共产品的基本前提保障。这种管理机制,往往容易忽视财政实现公共价值创造这个基本目标(丁希和王俊华,2018)。对于地方地勘队伍来说,运转性经费本身存在不足,能够申请的地勘专项资金也有限,这客观上制约了公益性地质成果的提供。为解决地方地勘队伍如何创造公共价值问题,下面尝试通过对政府预算绩效目标管理角度,实现地方地勘队伍改革发展目标和财政预算目标的统一。
预算绩效目标是指财政支出在一定区域范围、一定期限内预期实现的产出和效益。预算绩效目标管理,可以从多层次多维度进行理解和分析。下面借鉴美国奥巴马政府时期推出的以机构优先级目标为主导的联邦政府预算绩效评价模式,这一模式在特朗普政府和拜登政府时期获得了进一步的完善与改进,形成了由自上而下的绩效目标设定和自下而上的预算绩效评估组成的绩效目标管理体系(图1)。该体系上下贯通、纵横到底,服务于美国联邦机构的总体战略目标(吴丛等,2023)。该体系将政府战略目标分为 4 个层级,分别是组织的战略目标层、多年绩效目标层和年度绩效目标层,其中战略目标层又分为总战略目标层和子战略目标层结合这一目标管理模型,本文尝试构建中国政府及政府部门预算绩效目标体系。
1美国联邦政府机构绩效目标系统关系图(据吴丛等,2023修改)
图2所示,我们试图尝试构建的中国政府部门预算绩效目标体系可以分为部门战略目标层、中期绩效目标层和年度绩效目标层。部门战略目标层又分为两层,一个是部门组织愿景目标,一个是部门职能目标层,下面结合改革后的地方地勘队伍的绩效目标设置做具体分析。
2组织愿景绩效目标图
(1)部门组织愿景是政府部门根据组织资源禀赋和发展定位,确立的长期战略规划,例如政府部门根据国家确立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过程中自身所能起到的作用和贡献,设定的长远发展目标。对于改革后的地方地勘队伍来说,根据所在省份的地质条件和公益性地质工作需求,树立部门组织愿景目标,确立预期的工作任务目标,是其在新一轮省级政府部门改革过程中找准自身定位的关键。
(2)部门职能目标层是各级党委和政府在部门机构改革和设置过程中安排的部门职能职责,体现为具体的部门职责和权力。对于改革后的地方地勘队伍来说,根据预期的公益性地勘工作任务,主动谋划,尽快明确自身职能职责定位,在这轮政府机构改革过程中抓住主动,以便为所在省的地质工作长远发展贡献力量。
(3)部门中期绩效目标是各级政府部门根据国家和本级政府制定的国民经济行业发展规划和方针政策、中央和地方职责分工及部门中期发展规划等确定的中期绩效目标。对于改革后的地方地勘队伍而言,结合国家地质工作发展规划和所在省份的经济规划需求,将自身的职能职责细化为全省中期地质工作发展规划,是谋求创造公共价值的关键一步。
(4)政府部门年度绩效目标层则是各级部门根据年度工作计划制定的所应达到的各项年度目标任务。这里对改革后的地方地勘队伍而言,就是部门所应梳理的年度工作任务和部门整体预算绩效目标。
从战略目标层到年度绩效目标层,是政府部门预算绩效目标设置的一个过程,从年度绩效目标层到战略目标层,则是部门评价工作目标完成情况,合理衡量部门短期工作与长期战略偏离程度的一个过程(陈凯和肖鹏,2019)。通过实施这种长期到短期、总体到具体的工作任务谋划,以及通过短期绩效目标的完成去考察长远目标实现程度的做法 (黄英等,2021),更有利于改革后发展方向不明的地方地勘队伍梳理长远发展目标。通过踏踏实实地完成一项项工作任务,以实现地方地勘队伍的长远发展,并解决其当前管理和发展的战略方向问题。
制定战略目标、明确年度绩效目标是绩效预算的核心环节(王文等,2023)。图2的绩效目标管理过程,主要是建立了绩效目标管理框架,其结合国家和各省份当前预算绩效目标管理的具体做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施基础。地方地勘队伍要立足主责主业,把部门组织愿景目标置身于国家远景发展规划,符合当前政府体制改革发展要求。从树立预算绩效目标管理理念而言,该框架为地方地勘队伍利用预算绩效评价结果来评判其中期绩效目标和长期战略的实现程度,提供了一套合理的基准路径。
3 地方地勘队伍经费预算与预算绩效管理
3.1 地方地勘队伍预算经费管理
划归各省政府后,地方地勘队伍经费来源由中央拨付的地质勘查费逐步转变为省级财政统一安排的事业经费拨款。以广东省地勘队伍为例,目前其经费来源主要由以下构成:
(1)省级财政安排的基本经费(地质事业费和离退休经费)、专项资金、其他事业发展性经费等;
(2)通过市场承接其他同级政府部门、市县 (区)政府部门的地质及地质延伸专业技术服务项目取得的经费,以及为各类企业提供地质专业技术服务取得的事业收入;
(3)部门经营性收入,即取得的和地质专业服务不相关的一些经营性收入;
(4)通过下属企业缴款或者分红取得的权益性收益,包括委派在下属企业工作的在职在编人员工资福利经费。
对于改革后的地方地勘队伍而言,离退休人员已领取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队伍经费缺口主要表现为在职职工住房补贴、绩效工资、社会保险缴费等工资福利经费。地方地勘队伍一般通过市场创收的方式来弥补财政拨款缺口。而专项资金、事业发展经费主要用于实现公益性职能,以提供公益性地质成果为目的,属于专款专用,并不能用于弥补基本经费缺口。
3.2 地方地勘队伍预算绩效管理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要求,各省级政府部门已经建立了“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地方地勘队伍预算绩效管理包括两部分:部门整体预算绩效管理以及专项资金、其他事业发展性支出预算绩效管理。按照省财政部门工作要求,各省地质局作为一级预算单位,按照本部门中期发展规划、年度计划和单位职能等,申报省级部门整体预算绩效目标。在报送部门整体预算绩效目标的同时,各专项资金、其他事业发展性支出也单独报送项目预算绩效目标。
省级部门预算绩效管理主要包括事前预算绩效评估、事中预算绩效监控、事后预算绩效评价等工作,同时还包括预算绩效事前评估结果及事后绩效评价结果运用等方面的管理内容。
对于地方地勘队伍而言,部门整体绩效目标是纲,专项资金、其他事业发展性支出绩效是具体的条目。结合地方地勘队伍实际,专项资金、其他事业发展性支出绩效目标是落实总体绩效目标的工作基础,只有落实了各项具体工作任务预算绩效目标,才能确保总体预算绩效目标的实现。
4 地方地勘队伍预算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地方地勘队伍预算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为地方地勘队伍面临公益性地质成果资料“供给碎片化”的困境。“公共服务供给碎片化”是指在公共服务供给过程中,由于部门利益分割、公民利益偏好、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公共服务的供给部门缺乏沟通、协调、合作等集体行动,使得公共服务出现分散、隔离、断裂、冲突或失衡等(王菁华等, 2021)。提供公益性地质成果资料,本是各省地勘队伍行使的核心职能,作为自身定位的基本出发点,但目前地方地勘队伍提供公益性地质服务存在管理机制问题。
4.1 地方地勘队伍预算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4.1.1 对自身战略定位存在问题
由于《地质勘查队伍管理体制改革方案》(国办发〔1999〕37 号)文件关于“中央和省一级保留一部分承担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地质勘查任务的骨干力量”“各省组建成立地质调查(勘查)院”“将其余地勘队伍逐步改组成按照市场规则运行和管理的经济主体”的规定,各省地方地勘队伍对自身定位普遍存在战略方向不明,对公益性地质工作重视不够,以及以矿产勘查为主导方向的理念,也就是仍然以商业性地质为主要工作目标,这与当前各省党和政府机构改革方向存在分歧,这也是制约当前地方地勘队伍改革发展的关键问题。
4.1.2 对本身工作任务投入不足
由于地方地勘队伍取得的专项资金和事业发展经费有限,加上其基本经费拨款也存在缺口,只能通过承接市场方式弥补经费不足。客观上形成了公益性地质工作向各省地质调查(勘查)院集中,而大部分地方地勘队伍只能承接少量公益性地质工作并工作重心放在发挥专业技能承接市场项目的现状。
而各省地质工作客观存在公益性地质工作开展程度不足,各类基础性地质工作急需利用现有专业技术人员去完成的情况。公益性地质队伍在管理体制、组建方式方面还存在需要进一步明确的地方(李连国,2006)。
4.1.3 地质工作经费管理存在不合理问题
如上所述,各地质局所属地勘队伍普遍存在通过承接市场项目创造收入,弥补基本经费(地质事业费和离退休经费)拨款不足的情况;而同时地质队伍申请到的专项资金、其他事业发展经费,按照资金管理办法,通常不允许在项目资金列支工作人员工资福利经费,这客观上降低了地勘队伍承接项目的积极性(李开彦和娄连惠,2010)。
对公益一类财政全额拨款地勘队伍而言,主要以承接和实施公益性地质专项资金实现其公益性职能。不允许在地质专项资金列支人员经费,客观上会影响人员绩效激励机制,出现多干少干一个样;同时,公益一类队伍聘用的合同制员工,由于其人员经费不能计入项目经费,其工资福利如何保障,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同时,从财务监管和审计监督角度而言,地质项目经费的合规性往往是监督的重点。如财务审核和审计监督过程中,发现地质项目资金管理存在如下违规问题:因为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脱节,导致项目资金列支无预算、费用超预算问题;因为基本经费不足,在项目资金列支管理费用、工会经费、职工福利费等问题;在项目列支难以确认具体支出对象的费用问题,如办公费、水暖电费、交通费、专用材料和燃料费、维修费、设备购置费、公务接待费等问题(张恒等,2015)。
地质工作经费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如何利用有限的财政资金和社会资本投入,充分组织现有各类地质生产要素,激发地勘队伍和地质人员的积极性,产出更多更高质量的地质成果。
4.2 地方地勘队伍预算绩效管理建议
针对以上 3 个问题,关于地方地勘队伍预算绩效管理提出以下3点建议:
4.2.1 明确自身战略定位
省地质局树立和中国地质调查局职能相类似的公益性地勘单位工作属性,承担组织实施各省区域范围内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和战略性矿产勘查工作(余浩科,2008),并协助省自然资源部门完成各类商业性地质工作发展规划。
地方地勘队伍确立职能定位要打破传统“省一级保留一部分承担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地质勘查任务的骨干力量”就是省地质调查(勘查)院的观念。按照2011年《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规定,公益二类地方地勘队伍主要工作任务也应该是承接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地质工作。否则这些地方地勘队伍也就失去了公益性事业单位的基础。这应该是各省地质局在对自身战略定位过程中需要重点明确的。
4.2.2 调整工作方向,加大公益性地质工作投入
省地质局与省自然资源部门进行对接,完成全省各项公益性地质工作的现状的梳理。如全省区域范围内区域性地质调查、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和远景调查、海洋地质调查及地下水资源远景或潜力调查评价、地质环境与灾害调查评价(监测)和专项防治等工作的开展程度,下一步需要进一步完成的工作等(李向楠和韩亚峰,2023)。包括国家部署的山水林田湖草等地质环境方面需要开展的工作。基于以上梳理,省地质局提出针对性长期规划,并制定完成各项基础性地质工作的具体计划。省地质局主动向省政府汇报相关规划和计划,以获取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便于工作的顺利开展。
通过对公益性地质工作的梳理,可以完成地方地勘队伍的职能定位,并根据公益性地质工作的需求规模,决定公益性地质队伍的数量和专业结构; 根据省政府对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的财政保障能力,合理确定公益性队伍的编制人数(胡孝奎等, 2018)。对于不再需要从事公益性地质工作的地方地勘队伍和人员,推动他们向企业化经营转变,优化资源配置。
4.2.3 科学管理地质工作经费
设立改革过渡时期公益性地勘专项资金,或者扩充现有各省地质勘查基金规模,同时调整地勘基金的期限与改革过渡期间相一致。各省地质局在缩减地勘队伍规模后,结余的基本经费(地质事业费)优先用于公益性地质和矿产勘查项目开展,可以设立(增加)公益性地勘专项资金以支持公益性地质和矿产勘查工作的开展,从而确保各省地质工作经费投入的稳定。
中国地质调查局以及各省财政厅、自然资源厅、地质局等专项资金管理部门,在出台资金管理办法时,按照《事业单位成本核算基本指引》设置专项资金管理文件,真实完整地反映各项专项资金的投入状况,足额补偿地质成果生产过程中资本要素、技术要素、人力要素、数据要素、空间要素等生产要素的消耗,同时,重视对地质技术人员的补偿,他们作为生产力关键要素,其消耗应得到合理补偿 (王春芳等,2023)。允许项目经费列支从事项目工作的在职在编人员的工资福利支出,可以激发各地勘队伍承接公益性地质工作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提升公益一类队伍人员用工的自主性和灵活性 (姚震等,2010)。
技术部门、财务部门和审计部门在对专项资金管理监督过程中,需要将工作重心从做好地质项目资金合规性监管,转移到做好项目资金预算绩效管理上来,从地质项目的产出和效益出发,重视地质工作实施过程的资金监管和地质成果的绩效评价。即从地质项目的客观规律出发,沿着技术(工作)手段投入、资金投入消耗及地质成果绩效产出这一逻辑闭环,促进地质项目业务管理和财务管理工作的融合,统一各方工作目标和思想目标。从经费管理角度,建议从以下方面做好工作:
(1)地方地勘队伍在编制部门总体经费预算时,结合部门总体支出绩效目标申报表的产出和效益指标,统筹资金安排,确保各项绩效目标的实现。同时针对地质专项资金项目绩效目标申报表的各项产出和效益指标,合理安排项目工作量,明确项目资金安排。如地质项目资金预算金额低于财政专项资金安排金额时,可采用折减各项工作手段预算标准的方式,保证各项工作手段的足量实施,实现项目工作手段工作量和项目工作任务相匹配,进而确保项目绩效目标的实现。
(2)地质项目资金主管单位根据地方地勘队伍基本支出财政经费拨款覆盖情况,合理确定各项工作手段和费用标准。根据《地质矿产调查评价项目预算编制与审查要求(试行)》(中地调函〔2010〕88 号),针对财政预算拨款已足额拨付基本支出经费的地方地勘队伍实施的地质项目,可以采用折减经费预算标准的方式,调减项目经费预算总额;对于基本支出存在财政预算拨款经费缺口的地方地勘队伍实施的地质项目,按预算标准足额安排地质项目经费。
(3)各地质项目资金管理和实施按照《事业单位成本核算基本指引》,合理编制项目各项费用预算,允许在项目资金中列支项目实施工作人员的工资福利费。对基本支出存在财政预算拨款经费缺口的地勘单位,允许在项目资金中列支工作人员经费,这是遵循地质工作客观规律,确保项目顺利实施的需要,同时也是做好项目资金财务管理、会计核算和审计监督的重要基础。
(4)鼓励地质人员在地质项目实施过程中精简开支。项目资金结算可采用各项工作手段和预算标准相乘后求和的方式确定。允许项目资金存在结余,同时在地质项目完成成果验收后,允许项目实施单位采用资金结转的方式,将结余资金统筹纳入部门经费预算,弥补下一年度部门基本经费缺口;同时对于不存在基本经费缺口的项目实施单位,可以在结余资金中提取一定金额,作为项目实施人员的绩效奖励,结余资金剩余部分同时可以作为部门财政拨款结余管理。
5 总结
地方地勘队伍改革的关键是管理体制重构和职能定位梳理,改革的目标是要进行机构、职能、制度和技术的整合,同时结合预算绩效目标管理,以组织愿景、部门职能和中期及年度绩效目标为抓手,做好部门预算资金管理工作,以完成部门组织公共价值的实现。本文沿着这一方法,理清地方地质管理机制长期积存的问题,以财政经费预算和预算绩效管理作为研究切入点,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为地方地质事业的改革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限于文章篇幅,地方地勘队伍改革的具体路径和实施方法未详细说明,改革面临的具体问题和挑战也没有深入分析。这也是未来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和方向。
1美国联邦政府机构绩效目标系统关系图(据吴丛等,2023修改)
2组织愿景绩效目标图
包国宪, 王学军. 2012. 以公共价值为基础的政府绩效治理——源起、架构与研究问题[J]. 公共管理学报,9(2):89-97,126-127.
陈凯, 肖鹏. 2019. 预算绩效目标管理的国际比较与启示——基于目标设置理论的研究视角[J]. 经济研究参考,(12):68-78.
丁希, 王俊华. 2018. 我国公立医院改革嵌入公共价值理论的制度设计[J].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9(5):55-63.
胡孝奎, 江舒芳, 邹志友. 2018. 新形势下地勘单位改革发展的几点思考——以广东省为例[J].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31(9):30-34.
黄英, 陈宝玲, 陈昭. 2021. 重拾公共价值创造工具的价值——基于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审视[J]. 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10(2):142-153.
雷传扬, 汪雄武. 2010. 我国公益性地质成果社会化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其建议[J].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7(1):125-130.
李开彦, 娄连惠. 2010. 简评地方公益性地质项目预算管理[J].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3(8):46-48.
李连国. 2006. 建设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之我见[J].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19(11):13-14.
李香菊. 2002. 进一步促进公益性地质工作的几点建议——赴江苏、上海、浙江调查报告与体会[J].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15(12):17-19.
李向楠, 韩亚峰. 2023. 河南省自然资源系统事业单位职能定位研究[J].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36(11):81-88.
吕志奎. 2013. 渐进整合式改革:2013年国务院机构改革述评[J]. 中国行政管理,(5):11-14.
马克·H. 穆尔著, 伍满桂译. 2016. 创造公共价值: 政府战略管理[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王春芳, 段君君, 岳永兵, 张世良. 2023. 矿产勘查生产要素配置中政府和市场作用分析[J]. 矿产勘查,14(10):1862-1869.
王菁华, 王晔, 唐善良. 2021. 地勘单位整合式改革的理论框架与实现路径——以组织管理内卷化和公共服务碎片化的视角[J].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34(7):50-55.
王文, 吕晓岚, 陈元旭. 2023. 地质调查项目预算绩效管理及发展趋势[J]. 矿产勘查,14(10):1870-1879.
温家宝. 2016. 温家宝地质笔记[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吴丛, 韩青, 阿儒涵. 2023. 美国联邦政府科技预算绩效评价的发展演变与启示[J]. 中国科学院院刊,38(2):230-240.
姚震, 吴志定, 廖西蒙. 2010. 省级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J].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3(7):37-39.
余浩科. 2008. 关于中国地质调查局建设有关问题思考[J].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5(1):168-172.
张恒, 罗晓玲, 程波. 2015. 加强地质调查项目预算管理的对策研究[J].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8(3):66-69,12.
赵腊平. 2010. 地勘单位改革的路径选择[J].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3(2):35-38.